半月谈评年轻人玩梗无度:金玉良言远胜过“口吐芬芳”的烂梗

 59    |      2024-12-22 12:23

  对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年轻人来说,网络语言早已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每道缝隙。互联网的演进重塑了网民的语言体系,玩梗成为潮流。因为直白、接地气、有创意、有笑点,梗的创作与脱口秀、相声强强联合,在网络和现实中广泛传播。

  过去叫朴素朴实、不施粉黛,现在叫“新鲜有机人类”;过去叫得理不饶人,现在叫“永对机”;过去讲美酒加咖啡,现在都说“瑞个茅(瑞幸咖啡推出茅台酱香拿铁后,大家纷纷购买)”……自从鼻祖“凡尔赛文学”出道,“梗文化”经历了“YYDS”等缩写梗、“栓Q”等谐音梗、“显眼包”“吃了个柠檬(形容委屈)”等描述梗……“梗文化”对文字不断重构编码,已经产生跨语义的传播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悠远绵长,当下不少流行梗都经过祖先的洗礼:心如死灰、灰厚几何(求心理阴影面积)、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人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年轻人追求的话语风格,与过去相比已发生嬗变。“梗文化”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是从众、搞怪的简单字面游戏,还是青年人面对来自上一代束缚的反抗。大量梗被用在年轻一代与上一代的文化冲突中。老奶奶们抱着泰迪犬聊天,被刻画成“村口情报中转站”。“邪恶摇粒绒”走过去都会身败名裂的梗,用来形容年轻人对性格比较凶的卷毛泰迪犬以及老年人扎堆聊天的场景充满恐惧,生怕走过时被议论学业、婚姻、收入等隐私话题。“十一”长假来临,“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的梗,再次把家庭旅行中的父母和子女推到对立面,两辈人的“交锋”从未停止。

  梗,也是青年人对社会的评判和总结,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的民间谚语。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各方面没有安全感,梗意味着心意相通,软件开发资讯梗犹如纽带为不同的圈层建立起无形的结界,满足青年彰显个性和寻求志同道合之间平衡的需求。掌握了梗,便有了进入圈层交流的“暗号”。

  最近,“‘关键’的一生”因一个教培老师无意中说出的话成为热梗。“从出生到老去,没有一年不是‘关键’‘重要’的。”网友说。“关键转折面”的词梗便应运而生,形容这里、那里全是关键转折点,最后发现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关键转折面。短短几字涵盖了在全龄化奋斗的趋势下,人们渴望松弛却无可奈何的心态。

  “我哩个精装脑子毛坯嘴”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但何尝不是年轻人面对现实挑战时自豪与自嘲的幽默态度?在卷不停的氛围里,学历至上、能力至上是硬通货。如果人生是一张试卷,似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无限接近标准答案,一些“不够好”的地方总是被贴上标签。但是,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骄傲,精装的大脑意味着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毛坯嘴则代表着不拘小节、直率真诚、直面弱点的性格。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梗文化也存在过度娱乐、“三俗”、传递不良价值观和消极情绪的烂梗问题。在青少年甚至儿童群体中出现了无梗不讲话、玩梗无度、滥用成伤的现象。一些带有粗俗、暴力字眼的网络烂梗成了“趣味载体”,他们在日常对话和课堂写作中,时常不分场合、不合时宜地玩梗,分不清线上和线下的语言界限。

  在泥沙俱下的网络梗文化面前,既要尊重青少年对语言文字技巧多变的需求,让其尽可能地彰显个性、标新立异,也要让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保证主流文化和亚文化能够持续良性互动。

  语言是气质和学识的体现,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的金玉良言,远胜过“口吐芬芳”的烂梗。

  半月谈记者:张曦

  原标题《玩梗,精装头脑毛坯嘴 梗:网络社会的新民谚》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10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