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360)仲景先师于《伤寒论》大青龙汤方后,谈及“汗多亡阳”;在《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又提出汗多亡阴血虚、津液匮乏,“孤阳独盛”,产生燥热之变,能引起痞、郁冒、大便难,尚可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疾病。时方家、温病学派比较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主张壮水制火,濡润沃浇,还欣赏启用江河湖海的贝壳介类潜阳,这是受《大论》牡、蛤入药的影响,形成辨证论治、扩充药源一大飞跃。费伯雄临床对肝火偏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喜加以上药物,谓之豢龙、驯龙、潜龙,开创孟河继承叶派的先驱。老朽经验:贝壳中的牡蛎、石决明、文蛤、瓦楞子、珍珠母、紫贝齿、大蚌为习用,成水族硬皮药,其性平和、稳妥,无大苦、极度咸寒的味道,很易水煎口服。如配合知母、生地黄、麦冬、玉竹、石斛、天花粉、玄参、天门冬、白芍、瓜蒌瓤、女贞子……养阴、生津、增液,十分有效,俗名“坎品小囊大水葫芦汤”。小郎中按:学术都是在向前发展的,继承好理解透前人的理论经验并结合自身的临床体会是完全可以发展创新中医并推动中医向前发展。现代有些中医认为从金元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医是一代不如一代,反而是汉唐时期的医学代表了中医的最高水平,小郎中不同意这类观点。为什么其它学科都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而惟独中医就要开倒车呢?现代医学因为有了与科学技术的结合造就了他不断地创新进步,而中医为什么就越来越没落了呢?是中医不能发展吗?还是我们从事中医的人丢掉了中医发展的脉络?值得我们深思。小郎中认为中医发展到明清时期还是在不断进化,明清的温热、温补、湿热学派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化发展创新的。在前面小郎中反复多次提到过,我们读叶天士的书可以看出,虽然他没有完全使用经方,但是他对仲景的理解最深刻,并结合自身临证的特点,创制出很多经典名方,从留下的很多医案中我们能够看到经方的结构和影子,张文选教授的著作《叶天士用经方》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总结,
软件开发资讯推荐各位去阅读,非常好的一部著作。为什么叶天士能理解仲景并发展他呢,我想是因为他能认知到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阐明的理法,而不仅仅是某一方某一药,叶天士抓住了这种理法特点,因此才能够运用于心,应对临床的新变化,并创建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用药特点。那么我们现代医生能不能做到呢?小郎中认为也可以,需要我们像叶天士一样去思考仲景的理法,东垣的理法、丹溪的理法等等,只有我们真正的理解了并悟透了这些理法,我们照样可以发展中医,而不仅仅在一方一药的传承上。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曾提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任何学问关键都是穷理、明理、用理,只有这样才能登堂入室,创新发展。张老在他的著作中为我们传递的这些内容虽然是一些只言片语和散碎的临证经验与验方推荐,但是需要我们通过中医的基本理论去理解他背后的理法,这样才能运用好这些经验,进而发展这些经验,更好地帮助我们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水平。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图片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图片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