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制开发

临床常用一针特效穴----三叉神经痛(二十三)

发布日期:2024-12-21 12:28    点击次数:190

三叉神经痛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短暂的剧烈疼痛,具有突然性、周期性的特点,多见于中年人及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疼痛发作以上、下颌支(第2支、第3支)分布区最为常见,额部(第1支)较少发生。根据临床40多年经验,单侧3支同时发病或两侧同时发病者少见。疼痛呈发作性、刀割样、撕裂样或烧灼样剧痛,可伴有疼痛侧面部肌肉抽搐、流泪、流涕及流涎等现象。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或数分钟,之后缓解。可连续数天或一日内数次发作,每日发作多次甚至几十次。疼痛常因说话、咀嚼、刷牙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而诱发,这种激发点称为“扳机点”。患者常因恐惧疼痛而不敢洗脸、刷牙和进食。

如同时发现其他神经系统损害,或疼痛呈持续性而阵发性加剧时,应考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其原因可能为颅内疾患,需详细检查原因,及时治疗原发病。

三叉神经痛疼痛部位在面颊及额部,主要为阳明经与少阳经分布,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最为密切。阳明胃经与少阳胆经均循行于侧头、面部、另外,小肠经“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拙(音“拙”,包括颧骨连及上牙床的部位),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与三叉神经痛有密切关系。本病在中医学归属于“面痛”“头风”“齿痛”“眉棱痛”和“阳明头痛”。明代王肯堂之《证治准绳》一书中称本病为“面痛”,认为由“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所致,如系风热或风寒外袭,或者肝胆郁热上冲,均可导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以致面部疼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难治的病症,西医学还缺乏绝对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从临床效果而言,针刺疗法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病的发作常与情绪变化和疲劳有关,因此平时及在针刺治疗期间皆应注意切勿过分操劳,避免精神刺激,并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常用的特效一针疗法穴位如下:侧三里、三间、大白、后溪、三阴交、四花外、肾关、耳尖、下关、颧髎、四白、人迎、听宫等。这里择要选介几个穴位。

侧三里

【位置】 侧三里穴在四花上穴(膝眼下3寸,与足三里平行)外(少阳条方向)横开1.5寸。

【针法】 直刺进针,进针得气后嘱患者张日活动面颊部1~2分钟,针下后可立止疼痛,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针1次,捻针时令患者张口活动面部1~2分钟。

【解析与经验】三叉神经痛疼痛部位在面颊及额部,主要为阳明经与少阳经循行区域。侧三里穴在足三里旁开1.5寸,介于阳明经(土经)与少阳经(木经)之间,善治木土不和之病,对于阳明经及少阳经之病变皆有疗效,善治牵涉少阳、阳明经的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若因情绪所致(木土不和即肝脾不和)或加重,则疗效尤佳。若同时久患偏正头痛及三叉神经痛,配肾关穴疗效尤佳,一则久病入肾,针肾关可补肾,一则肾关在脾经上,透过脾与小肠通治三叉神经痛亦有效,如此两穴相辅,疗效尤佳。

后溪

【位置】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后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针法】直刺,握拳,从外侧向内侧进针,针5分~1寸(约8分)。得气后嘱患者每隔数分钟张口活动面颊部(或按摩)1分钟,以引针气,针下后可立止疼痛,留针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捻针1次,捻针时张口活动面颊部1分钟。

【解析与经验】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这段经文指出颊、额、鼻、目内外眦皆小肠经所过,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大致相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在”,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木)穴,“输主体重节痛”,治疗阵发性疼痛更为有效(输主时间时甚之病)。本穴五行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有效。 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

三间(或大白)

【位置】

三间穴在食指之拇指侧,本节之后内侧陷中。

【针法】握拳取穴,直刺1寸,从桡侧向尺侧刺入,针刺得气后令患者张口58活动面颊部(或按摩)1分钟,以引针气,针下后可立止疼痛,留针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捻针1次,捻针时仍嘱其张口活动面颊部1分钟。

【解析与经验】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为治痛最常用之穴位,头而阳明经循行与三叉神经区域有关,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故可治疗三叉神经痛。本六五行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如系多年疼痛,中医认为久病多兼肾虚,本六再向前贴骨,即天白穴,大白穴位于接近第2掌骨侧,属全息点之头点,因此亦为治疗头面痛特效穴,刺之效果光佳。

四花外(董氏奇穴)

【位置】 在四花中穴(胃经条口穴上五分)向外(少阳经方向)横开1.5寸。

【针法】 一般在此穴刺血效果尤佳。在此穴周围寻找青筋(即静脉血管),用三棱针对准血管快速浅刺1~2分,以出血20-30滴为度,见血可立止疼痛,每隔1周刺血1次,至治愈为止。

【解析与经验】本穴在胃经络穴丰隆穴旁,能治阳明经之面部痛。中医认为“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又说“怪病必有痰,杂病必有痰”,四花外穴位当丰隆附近,“痰会丰隆”,在此针刺可治痰病,在此刺血可既治痰病,又治瘀血,即所谓痰瘀并治,对于三叉神经痛,尤其是久年之三叉神经痛(病机多呈痰瘀交阻),刺血治疗效果极好,又因此穴在胆胃经之间,开发个软件多少钱治少阳阳明两经合并之三叉神经痛甚效。

肾关(董氏奇穴)

【位置】在阴陵泉直下1.5寸,胫骨之内侧。

【针法】直刺,针深1.5~2寸,针刺得气后令患者张口活动面颊部(或按摩)1分钟,以引针气,针下后可立止疼痛,留针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捻针1次,捻针时仍嘱其张口活动面颊部1分钟。

【解析与经验】肾关为补肾要穴,此穴在天皇穴(阴陵泉)下,有脾肾双补(阴陵泉为土经水穴,能脾肾双补)作用,能健脾益气祛湿,补肾祛寒,寒最井台,治疗经之病疗效甚佳。小肠经循行经过三叉神经痛之部位,与脾经相道,微疗三叉神经痛有效。又因阴陵完善治前额病变,本穴在阴陵泉下,治疗面部、肩部病变效果甚佳。

太白

【位置】 在第1跖骨之内缘前方,大耻内侧拐骨后陷四处,本节(核骨)旁赤白肉际凹陷处是穴,正坐垂足取之。

【针法】直刺1.5寸,针刺得气后令患者张口活动面颊部(或按摩)1分钟,以引针气,针下后可立止疼痛,留针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捻针1次,我针时仍嘱其张口活动面颊部1分钟。

【解析与经验】 太白为脾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 小肠经循行经过三叉神经痛之部位,本穴通过脾经与小肠经通,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甚佳。太白亦为原穴,调理脾胃作用甚强,尤擅调理气机,且输穴对应面部五官(详见《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谈太极全息与对应),此亦即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之原因。

三阴交

【位置】内踝中点上3寸,当胫骨内侧后缘。

【针法】直刺1.5寸,针刺得气后令患者张口活动面颊部(或按摩)1分钟,以引针气,针下后可立止疼痛,留针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捻针1次,抢针时仍嘱其张口活动面颊部1分钟。

【解析与经验】三阴交为脾、肝、肾三条阴经之交会,能疏肝祛风,健脾益气,补肾祛寒,治疗脾经之病疗效甚佳。小肠经循行经过三叉神经痛之部位,三阴交通过脾经与小肠经通,兼之本穴善治风寒湿交杂之病,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

耳尖

【位置】在耳轮之外缘最高点。

【针法】 用三棱针刺出血,或用血糖仪之采血片,在耳轮之外缘最高点轻轻点刺即能出血。

【解析与经验】 由于太阳经循行至耳上角,少阳经绕耳,在此点刺能治太阳经及少阳经所过之前额、偏头、三叉神经分布区等部位疼痛。又太阳主表,少阳主风,因此本穴善治表证及风证,对于因感冒而诱发之病痛更为有效。

颧 髎

【位置】 外眼角直下,颧突(颧骨高点)下缘凹陷处,平迎香穴。【针法】取健侧惨穴,正坐平视,以毫针垂直刺入8分~1寸,施以捻转提插中强刺激,然后按摩面颊痛处1~2分钟,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针次,捻针时按摩面颊痛处1~2分钟。或取息侧额膠,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使出现触电样针感,针感扩散至整个面颊部,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仍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解析与经验】三叉神经痛部位主要在面颊及额额部,颗髎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之会穴,累为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之常朋穴,古会医家多用于治疗口眼喝斜、眼睑陶动、面肿齿痛等症。《针灸大成》说:“主口喝,面来,目黄,眼胸动不止,肿齿痛。”针刺本穴可疏导面部之经气,起到清热散风、通经活络、通则不痛之效。(按:此属近部、局部取穴,目前已不取用。)

下 关

【位置】在面部耳前方,额骨下缘,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骨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针法】闭口取穴,取健侧下关穴,直刺,从外稍斜向前内进针5分。施以捻转提插中强刺激,然后按摩面颊痛处1~2分钟。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针1次,捻针时按摩面颊痛处1~2分钟。或取患侧下关,用泻法,针刺人穴位后,施以较强刺激之提插或捣刺手法,使患侧面部出现触电样针感,达到“气至病所”,则收效较好。

【解析与经验】下关穴为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点,对于面部及面部与偏头交会部位之病痛。如齿痛、齿龈炎、颜面神经麻痹及耳鸣、耳痛、耳聋等皆有疗效。三叉神经痛为少阳阳明两经合并之病,针刺下关穴治疗甚效。

太阳

【位置】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凹陷处。

【针法】视青筋用三棱针点刺患侧太阳穴,使出血,然后迅速将头侧翻,向下滴血,双侧各出血20~30滴。每隔7~10天点刺1次,直至病愈。若在不刺血期间配合针刺治疗,则效果更佳。

【解析与经验】本穴系经外奇穴,为足少阳与足阳明交会之处,又有手太阳及手少阳经脉分布周围,阳明主前头,少阳主偏头,针刺治疗头面病痛皆有疗效。新病多属风,或为风热,或为风寒,刺血皆能散之;若系久年三叉神经痛,《黄帝内经》言:“宛陈则除之”,久病入络,则更非刺血不足以速愈或根治。

本章小结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疼痛并不固定在某一经或某一神经支上,常常兼有两经或两叉神经疼痛,或上、中支或中、下支神经疼痛,则可联合各自有效治疗穴共用,虽是合用,但还是各支取一针即可。

我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常以后溪配大白,各以单边轮流取穴,或左后溪右大白,或右后溪左大白,效果甚佳,我将其命名为“叉痛二针”。久病则配合在太阳刺血,效果甚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开发个软件多少钱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 云迈科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