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诀中特效一针----头面五官部
1.头痛
偏正头疼——列缺。(《灵光赋》)
偏正头疼——列缺、太渊。(《杂病穴法歌》)
偏正头痛——列缺、太渊。(《席弘赋》)
头痛不忍——丝竹空。(《通玄指要赋》)
头痛——强间、丰隆。(《百症赋》)
偏头痛——悬颅、颔厌。(《百症赋》)
偏头痛——列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肘后歌》)
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兰江赋》)
头痛面肿——合谷。(《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头痛不忍——丝竹空、风池。(《卧岩》)
头疼发热—外关。(《杂病穴法歌》)
2.头风头痛
偏正头风痛——丝竹空、率谷。(《玉龙歌》)
头风头痛——申脉、金门。(《标幽赋》)
头风头痛——风池。(《胜玉歌》)
3.头风
偏正头风(有痰饮)——风池。(《玉龙歌》)
偏正头风(无痰饮)——合谷。(《玉龙歌》)
头风——上星、神庭。(《玉龙赋》)
头风——囟会、玉枕。(《百症赋》)
头风眼痛——上星。(《玉龙歌》)
头风眼痛——上星。(《胜玉歌》)
头风呕吐眼昏——神庭。(《玉龙歌》)
头风偏正及心惊——申脉。(《兰江赋》)
简析:古歌诀中治疗头痛最常用的一针穴是列缺,其次为大渊,丝竹空、风池。外感头痛可取外关。治头痛也常在脚上取穴,一般头痛常取申脉,其次取金门,头顶痛取涌泉,有痰作怪取丰隆。在头部局部取穴则前额以上星、神庭为主。
4.头晕
头晕目眩——风池、合谷。(《卧岩》)
头晕目眩——风池。(《通玄指要赋》)
头风目眩项强——申脉、金门、手三里。(《杂病穴法歌》)
头痛眩晕——百会。(《胜玉歌》)
简析:头晕局部常取风池穴,其次取百会穴,远处可取申脉、金门、手三里。
5.头面病
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杂病穴法歌》)
头面诸症——合谷。(《玉龙歌》)
头面之疾——至阴。(《肘后歌》)
头部之病——列缺。(《兰江赋》)
眉间疼痛——攒竹。(《玉龙歌》)
面肿——合谷、内庭。(《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面肿虚浮——水沟、前顶。(《百症赋》)
面上虫行——迎香。(《百症赋》)
头腮面颊红——通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简析:“口面合谷收”“头项列缺寻”为《四总穴歌》歌诀,合谷、列缺均为古人治疗头面病常用要穴,在歌诀中可得明证。
6.目疾
眼疾——晴明、光明、合谷。(《席弘赋》)
眼目之症——临泣。(《兰江赋》)
目疾——行间。(《通玄指要赋》)
目症——晴明、太阳、鱼尾。(《玉龙赋》)
目疾——足三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7.眼痛
目痛头痛——攒竹、头维。(《玉龙赋》)
眼痒眼痛——地五会、光明。(《标幽赋》)
眼痛——清泠渊。(《胜玉歌》)
眼痛——合谷。(《通玄指要赋》)
眼痛——合谷、晴明。(《卧岩》)
8.目赤
两睛红肿而痛——睛明、鱼尾。(《玉龙歌》)
眼痛血贯睛——太阳针出血。(《玉龙歌》)
目内红肿——丝竹空、攒竹。(《胜玉歌》)
目痛血翳——太阳。(《玉龙赋》)
眼热之红——内迎香。(《玉龙赋》)
心血炎上两眼红——迎香。(《玉龙歌》)
赤眼——迎香(出血)、临泣、太冲、合谷。(《杂病穴法歌》)
脑昏目赤——攒竹。(《通玄指要赋》)
眼昏目赤——攒竹、太阳。(《卧岩》)
9.目昏
目昏血溢——肝俞。(《玉龙赋》)
目眩——鱼腹(即承山)。(《席弘赋》)
肝家血少目昏花——肝俞(补)、三里(泻)。(《玉龙歌》)
目眩——支正、飞扬。(《百症赋》)
眼昏——攒竹、头维。(《玉龙歌》)
目昏不见——二间、太阳。(《卧岩》)
目昏不见——二间。(《通玄指要赋》)
10.视力模糊
目中漠漠——攒竹、三间(目中漠漠即视物不清)。(《百症赋》)目视肮肮(目视肮即视光异常)——养老、天柱。(《百症赋》)瞽目——肝俞、命门(瞽目即肝肾阴虚之青盲、暴盲)。(《标幽赋》)
雀目肝气——晴明、行间。(《百症赋》)
眼目似云蒙——太冲。(《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11.落泪
泪出——临泣、头维。(《百症赋》)
眵瞬冷泪——临泣、攒竹。(《卧岩》)
眵泪冷目(眵泪音“痴密”,即眼内分泌物)——头临泣。(《通玄指要赋》)
眼烂冷泪——大骨空、小骨空。(《玉龙赋》)
12.眼睛其他
风眩目烂——大骨空、小骨空。(《玉龙歌》)
胬肉攀睛——少泽、肝俞。(《百症赋》)
眼胬肉攀——睛明。(《灵光赋》)
目润动——颧髎、人迎。(《百症赋》)
目黄——阳纲、胆俞。(《百症赋》)
简析:眼疾局部取穴以晴明最常用,远取以肝胆经穴为主,可取行间、临泣,其次可取合谷、光明、手三里。眼痛远取合谷最常用,其次为地五会、光明、清泠渊,近可取攒竹、头维。目赤可针局部之攒竹,其次可针睛明。在太阳穴或内迎香针刺出血尤佳。
目昏或视力模糊着重补肝,远取手部之二间、三间(其次取养老、支正),足部之行间、太冲(其次取飞扬),中取肝俞,皆与木或肝有关。近则可取攒竹、睛明。落泪以临泣最常用,此似亦为临泣取名之原因,配穴可用头维、攒竹。远取亦可针大骨空、小骨空。
13.口臭
口臭——大陵、人中。(《玉龙赋》)
口臭——大陵、人中。(《玉龙歌》)
心热口臭——大陵。(《胜玉歌》)
14.口疮
狐惑伤寒满口疮——地仓。(《肘后歌》)
口舌生疮——舌下两边刺血。(《杂病穴法歌》)
15.口歪
口眼歪斜——地仓、颊车(歪左泻右,歪右泻左)。(《玉龙歌》)
口歪——地仓、颊车。(《玉龙赋》)
口歪——颊车、地仓。(《百症赋》)
唇歪——太冲。(《百症赋》)
口噤歪斜——地仓、颊车。(《杂病穴法歌》)
16.口噤
颔肿口噤——阳谷、侠溪。(《百症赋》)
口噤——合谷。(《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痰涎口噤——列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17.流涎
口流涎——地仓。(《灵光赋》)
简析:口臭常用大陵,其次为大陵配人中。口歪即口眼歪斜,局部以地仓、顿车为主,远取可针太冲。口噤取合谷、列缺,仍是《四总穴歌》之应用。兼领肿可针阳谷(小肠经)、侠溪(胆经),此皆与经络有关。
18.鼻渊、鼻痔
鼻渊——上星。(《玉龙赋》)
鼻塞、鼻痔、鼻渊——合谷、太冲。(《杂病穴法歌》)
鼻痔(鼻痔即鼻息肉)——龈交。(《百症赋》)
19.鼻窒、不闻香臭
鼻空——迎香。(《玉龙赋》)
鼻窒无闻——迎香。(《通玄指要赋》)
鼻塞无闻——迎香、上星。(《卧岩》)
鼻内无闻——通天。(《百症赋》)
不闻香臭——迎香。(《玉龙歌》)
鼻室不闻——迎香。(《灵光赋》)
20.鼻衄
齁衄——禾髎。(《灵光赋》)
衄血——上星、禾髎。(《杂病穴法歌》)
鼻衄——天府、合谷。(《百症赋》)
鼻衄血——合谷。(《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简析:鼻塞首取迎香,其次为上星。不闻香臭亦以迎香穴最为常用,其次取上星穴。鼻渊、鼻痔、鼻塞取合谷、太冲,均与手阳明大肠经及足厥阴肝经循行有关,一行鼻外缘,一行鼻腔内,开发软件一般需要多少钱合用亦有疏肝理气之用。鼻渊亦可近取上星穴。鼻衄以禾髎、合谷最为常用,其次取上星、天府。
21.舌病
舌裂出血——内关、太冲、阴交。(《杂病穴法歌》)
舌上生苔——合谷。(《杂病穴法歌》)
舌风舞——手三里。(《杂病穴法歌》)
舌干口燥——复溜。(《百症赋》)
舌下肿痛——廉泉、中冲。(《百症赋》)
22.失音
舌缓不语——哑门、关冲。(《百症赋》)
失音——天鼎、间使。(《百症赋》)
偶尔失音——哑门。(《玉龙歌》)
欲言声不出——通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暴暗——通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简析:舌病多取内关、中冲,此与心开窍于舌有关。舌出血加取太冲则与肝藏血有关。不语及失音取哑门为前后对应。取间使穴(为心包经穴)一则心开窍于舌,二则“病变于音取之经”,经穴能治声音改变之病。暴喑取通里,亦与心主神有关。
23.耳聋
耳聋——足临泣(补),金门、合谷(俱泻)。(《杂病穴法歌》)
耳聋——听会、阳池。(《标幽赋》)
耳聋——听会、迎香。(《席弘赋》)
耳闭——听会。(《胜玉歌》)
耳闭——听会。(《通玄指要赋》)
耳闭——听会、翳风。(《卧岩》)
耳聋气闭——听会。(《灵光赋》)
耳聋气闭——听会、翳风。(《百症赋》) (湖战员》)
耳聋气闭痛——翳风。(《玉龙歌》)
耳聋红肿生疮——听会。(《玉龙歌》)
耳聋腮肿——听会。(《玉龙赋》)
伤寒耳聋——听会、金门。(《席弘赋》)
24.耳鸣
耳内蝉鸣——听会。(《百症赋》)
肾虚耳鸣——足三里、地五会。(《席弘赋》)
简析:治疗耳聋,毫无疑问听会绝对是首取穴及必取穴。所有的歌诀均指向听会,其余穴则为听会之配穴。兼气闭加翳风,兼外感配金门,其他配穴尚有阳池及迎香。听会亦为治耳鸣要穴,另外足三里、地五会亦可治耳鸣。
25.项强
头项强——承浆。(《通玄指要赋》)
头项强痛难回顾——承浆、风府。(《玉龙歌》)
头项强急——承浆。(《胜玉歌》)
头项强——后溪、承浆。(《卧岩》)
头项强——承浆、风府。(《卧岩》)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百症赋》)
伤寒项强及张目直视——列缺。(《肘后歌》)
风伤项急——风府。(《通玄指要赋》)
项强恶风——束骨、天柱。(《百症赋》)
头项痛——后溪。(《通玄指要赋》)
简析:项强最常用承浆,此为前后对应法。承浆亦常配风府,并用治项强痛,此为前后配穴法。治项强痛,远取以后溪穴最为常用,其他穴则在感冒(伤寒或风伤)时用之。
26.喉痛
喉痛——液门、鱼际。(《百症赋》)
咽痛——太冲。(《标幽赋》)
咽喉急痛——百会、太冲、照海、阴交。(《席弘赋》)
咽喉痛——内庭或太冲。(《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喉中闭塞——照海。(《标幽赋》)
额肿喉闭——少商。(《胜玉歌》)
喉闭——曲池。(《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乳蛾——少商(刺出血)。(《玉龙歌》)
痰涎壅塞及咽干、噤口咽风——照海(刺出血)。(《兰江赋》)
喉风——天突。(《席弘赋》)
简析:治喉痛单用首取太冲穴,因肝经上入颃颡(喉咙深部),次取照海,因肾经“循喉咙,挟舌本”,两穴使用均多。此外少商出血治喉痛亦甚佳。液门、鱼际皆为荥穴,治喉痛亦佳,合用更效。
27.牙痛、牙病
牙病——颊车。(《灵光赋》)
牙齿痛——吕细(即太溪)、二间。(《卧岩》)
牙痛——二间。(《玉龙赋》)
牙疼——承浆、风府(或二间)。(《玉龙歌》)
牙痛——太溪。(《通玄指要赋》)
牙痛——耳门、丝竹空。(《百症赋》)
齿痛——承浆。(《百症赋》)
牙痛——内庭。(《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牙痛头痛——二间、足三里。(《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牙痛咽痹——二间、阳溪。(《席弘赋》)
牙风面肿——颊车、合谷、临泣(足)。(《杂病穴法歌》)
龋齿——合谷。(《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牙腮痛紧——大迎。(《胜玉歌》)
伤寒、牙关风壅—列缺。(《肘后歌》)
百合伤寒、口噤眼合—合谷。(《肘后歌》)
刚柔二痉、口噤日合、面赤——少商。(《肘后歌》)
简析:牙痛多为肠胃阳明之火及肾火所致,二间为治牙痛最常用之穴位,此穴为大肠经荣水穴,善清阳明之火。吕细即太溪,为肾经原穴,也常用治牙痛。上述二穴亦常相互配用。内庭为胃经荥水穴,亦善清阳明之火。此外,有取承浆穴者,则为局部取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