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产业工人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支撑。山东省烟台市总工会精准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技能人才需求,坚持多措并举、“一条龙”培育,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能人才支撑。
聚力新兴产业,“定向化”培育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烟台市总联合职能部门和骨干企业,组建起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6个产教联盟;联合职业院校成立万华产业学院、施耐德电气学院等24个产业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教学项目,为产业发展量身打造育才方案。同时,指导各区市结合当地新兴产业布局,推出针对性的特色举措。如莱州市按照“一年突破一个产业”的目标,启动深化黄金和机械制造产业专项行动,助力辖区企业培育更多技术人才。另外,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仅2023年全市就完成备案企业近800家,完成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等级认定1.9万人次。
聚力传统产业,“全域化”培育产业发展转型人才。烟台各级工会深入开展“百万职工大阅兵·十万精英大比武”活动,把竞赛现场设置在车间一线,让一线工人岗位提能,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措施包括:链上企业联动竞赛,将技能竞赛延伸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每年组织不少于10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基层工会开展技术比武万余场次;园区企业互动竞赛,各园区制定年度总体竞赛方案,实现横向贯通、纵向到底。作为我国唯一一个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产业园,园区企业累计开展各类竞赛100多场,1000余名产业工人技能得到提升;龙头企业带动竞赛,定制一个软件费用市总打造全国首家“劳动竞赛全域管理云平台”,指导龙头企业分工种、分班组开展竞赛,并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
聚力未来产业,“集群式”培育产业发展创新人才。烟台充分发挥“跨产业、跨企业、跨工种”“三大联盟”的示范引领效应,在全省首家成立创新创效大企业联盟,为各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搭建联合攻关平台,为产业工人创新力提升搭建学习实践平台,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辐射效应。全市组建近2400家各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定期开展创新成果评审发布、技术交流互通、经验分享等活动,实现协同创新,去年以来推广应用新技术8000余项,创效90多亿元。倡导企业工会成立创新班组联盟,去年以来,全市9800多个创新班组联合完成技术革新1.4万多项,一线工人跨工种、跨部门攻克海工装备、绿色化工等领域一大批世界级难题。
聚力优势产业,“一贯化”培育产业发展拔尖人才。他们大力实施包括种子孵化行动、孕穗优选行动、青蓝传承行动在内的工匠培育专项行动,从校园小工匠入手,打造一线产业工人从“工”到“匠”全周期一贯制孵化培育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烟台工匠学院和烟台市工匠孵化联盟,先后在职业院校和企业挂牌30家“工匠孵化基地”。各级工会按照一贯制孵化模式,每年在所属区域、行业和企业层层开展工匠选树活动,工匠选树层级更为清晰。目前,烟台工匠已覆盖16条产业链,7名齐鲁大工匠均来自海工装备、化工、葡萄酒等主导产业。每年组织1000场工匠人才走进车间工地,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交流、联合技术攻关、生产一线难题会诊等活动,让更多职工在生产一线创新攻关、成长成才。
(山东工人报记者 王汉民 通讯员 岳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