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是一种阵发性、难以自我控制的睡病,即嗜眠,目前对其发病原因尚未十分了解。中医学早就有“多寐,心脾病” 的论述,说明本病之发生主要与心、脾两脏有密切关系。
治疗发作性睡病常用一针特效穴有鼻翼、三叉三穴、神门、申脉、照海等。
鼻翼
图片
【位置】在鼻翼上端之沟陷中。(附图58)
【针法】当鼻翼中央上端之沟陷尾端取之。向鼻尖方向刺入2-3分深,小幅度左右捻转,出现针感后留针。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小幅度左右捻转行针1次。【解析与经验】本穴在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之间,鼻主肺脾,与督脉及阳明大肠经、胃经有关;督脉温阳,阳明多气多血,本穴温阳及调理气血之作用均甚佳。鼻翼作用于肺脾,能治气虚气滞之病,亦能补肾,提振精神,消除疲劳,盖脾主四肢,肾为作强之官也。又鼻子在面部最高点,为阳中之阳,温阳最速,作用甚高,疲劳嗜睡者多为阳虚之病,故本穴治之甚效。
三叉三穴(董氏奇穴)
图片
【位置】在手背第4与第5指缝接合处。(附图59)
【针法】握拳取穴,避开可见浅静脉,用毫针沿掌骨间隙贴于皮下刺入1寸左右,捻转数次,局部可有酸、胀、麻电感向指和臂肘放射。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捻针1次。
【解析与经验】本穴在第4、5指间,但尤贴近第4指,从骨下筋旁进针,即贴筋贴骨进针,因此能肝肾并治。又透达中白(中渚)、下白等输原穴之位置,健脾益气。三叉三穴位于三焦经上,通过肾与三焦通,能补肾。综上,本穴脾、肝、肾皆治,又能增加免疫功能,治疗眼睑下垂、眼睑沉重、疲劳、重症肌无力甚效,治疗嗜睡亦颇有效。
神 门
图片
【位置】在掌面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掌后锐骨端陷中。(附图24)【针法】仰掌舒腕,掐取腕横纹豆骨下尺骨端之陷中,取神门穴,直刺,从掌侧面刺向背侧面,进针3~5分,采用较强手法,行针1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分钟。
【解析与经验】神门穴能治失眠症,亦能治发作性睡病,即嗜眠,这就是神门穴的双向性。中医学早就有“多寐,软件开发公司心脾病”的论述,说明嗜眠之发生主要与心、脾两脏有密切关系。神门穴为心(火)经原穴及输穴(属土),能火土两治,即心脾两治,故能治疗发作性睡病。
申脉
图片
【位置】在足外踝下缘凹陷处。(附图19)
【针法】用毫针直刺5分深,进针得气后行中幅度捻转。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中幅度捻针1次。
【解析与经验】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系阳跷脉所生之处,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能调节气血,补益阳气。失眠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嗜眼则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针申脉可补阳气之不足,使机体阴阳平衡,从而治疗嗜睡。
照海
图片
【位置】在足内侧面,当内踝尖直下骨尽处四陷部。距骨结节与内踝骨之间陷中取穴。(附图21)
【针法】用毫针直刺,从内侧刺向外侧,针深3~4分。进针得气后,运用泻法1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泻法捻针1次。
【解析与经验】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腧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能调节十二正经气血,补益阴气。失眠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嗜眠则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泻照海可泻阴气之有余,使机体阴阳平衡,从而治疗嗜睡。
本节小结
嗜眠者多为阳虚或湿重之病。鼻翼穴位于鼻子,鼻子在面部最高点,为阳中之阳,温阳作用甚高,本穴治之甚效。三叉三穴贴筋贴骨进针,肝肾并治,又透达中白(中渚)输穴之位置,能健脾益气祛湿,脾、肝、肾皆治,治疗嗜眠颇有效。神门穴能心脾两治,故能治疗发作性睡病。申脉穴可补阳气之不足,使机体阴阳平衡,而治疗嗜眠。照海穴运用泻法可泻阴气之有余,使机体阴阳平衡,从而治疗嗜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