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一个软件的费用-脑皮质层状坏死
你的位置:定制一个软件的费用 > 软件开发资讯 > 脑皮质层状坏死
脑皮质层状坏死
发布日期:2024-12-21 14:34     点击次数:171

【概述】

脑梗死是常见的卒中类型,脑梗死后皮质层状坏死(cortical laminar necrosis,CLN)是脑梗死后少见的影像学表现。在神经病学上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脑皮质出现坏死,多为局灶性或者弥漫性坏死,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受累区域的神经元、神经胶质和血管的坏死,胶质增生,蛋白质讲解,增多的巨噬细胞吞噬大量类脂质的层状沉积。

【发病机制】

脑皮质层状坏死主要存在“血管分布”和“异感选择”两种发病机制,后者主要包括:缺血缺氧性损害、氧化应激反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血脑屏障破坏及神经炎症反应等。

【病因】

最常见为脑卒中,其次为脑外伤,另外还可见于缺氧性脑病、低血糖脑病、肝性脑病及渗透脱髓鞘综合征等代谢性脑病;狼疮脑病、免疫抑制药相关性脑病等免疫性脑病;克雅病、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等;感染性脑病;放射性脑病、偏头痛性脑梗死、癫间持续状态、韦尼克脑病、慢性乙醇中毒等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为MR T1WI观察到皮质高信号病变,组织学检查为“皮质层状坏死”,无出血或钙化,这种T1WI的皮质高信号病变约在脑梗死后2周开始出现,在1~2个月时最明显,然后逐渐消退,部分患者可持续1-2年。另外有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脑梗死后出现CLN,有报道最早为急性梗死后6h,沿皮质脑回分布的高信号以 DWI 上出现时间最早。“花边征”是其典型MRI表现。

图片

CLN 在 CT 平扫上表现为脑回样高密度,沿脑表面曲线走形,大部分位于脑沟两侧。大脑皮层六层中诸层对损害性刺激耐受性不同,以第3层最敏感,其次为第5、6层,而第2、4层耐受性相对最佳。当脑皮质因梗死等发生缺血缺氧、能量供应异常时,大脑皮质第3层最易损害发生CLN,尤以脑沟两侧及底部的皮质损害重于嵴部区域。

【鉴别诊断】

1.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出血位于病灶内部,一般表现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部CT或MR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CT或MR检查发现脑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或MR确定的出血性脑梗死,T2WI、DWI及SWI序列常为低信号,复查2~3周异常信号消失。

2.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于创伤,动脉瘤破裂,血液常集聚在脑表面沟、裂,与CLN部位不同,短期可明显吸收,定制一个软件的费用可结合SWI鉴别。

【预后】

CLN常提示预后不良

【典型病例】病例一:脑梗死后皮质层状坏死55岁,男性,发现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瘫痪3天,入院头颅CT示:左基底节-颞顶枕叶区大面积脑梗死

图片

入院两周后复查头颅CT示:左基底节-颞顶枕叶区大面积脑梗死,病灶内可见条形脑回样高密度影。

图片

入院一月后复查,脑梗死内高密度影较前变化不明显,查体: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正常,右侧病理征阳性。

图片

病例二:

左额颞顶枕叶大片软化灶伴皮层坏死

图片

病例三:脑梗死后皮质层状坏死

65岁,女性,脑梗死病史2年,多发脑软化灶并局部皮质层状坏死

图片

病例四:脑梗死后渗血

52岁,男,突发右侧肢体无力1小时,颅脑MR示左侧额顶叶脑梗死,入院两天后复查颅脑CT左侧额顶叶脑梗死;入院一周后颅脑CT示梗死病灶内可见斑片状略高密度影,考虑为脑梗死后渗血或出血转化

图片

鉴别要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脑皮质层状坏死发生时间血管闭塞后2h至2周内梗死2周后位置无沿皮质层状分布特点皮质形态点、片及条状线样、脑回样SWI低信号信号不低随访随时间短期吸收短期变化不明显

病例五:蛛网膜下腔出血,57岁,男性,突发右侧肢体瘫痪,伴言语不清19小时,颅内出血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0天后复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大部分吸收

图片

图片

【总结】

CLN为一种进展与连续的病理过程,脑梗死后皮质坏死多出现于2周左右,典型表现为“花边征”,CT上相应区域呈等或略高密度,可持续1-2年。CLN的意义在于提示病变的不可逆过程,即预后不良。主要鉴别为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